幽門螺旋桿菌可致胃癌?你是否無症狀帶菌者?
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寄生於人類胃黏膜的革蘭氏陰性細菌,與多種胃部疾病密切相關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全球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,通過破壞胃黏膜屏障、引發慢性炎症及胃部疾病,本文將解析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途徑和症狀。
Q1:王醫生,請問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會有哪些症狀?
A:並非所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都會出現症狀,許多人可能為無症狀帶菌者。然而,當細菌引發問題時,常見症狀包括以下:
- 胃部不適、腹痛(尤其在空腹時)、胃脹、噯氣、反酸或輕微噁心。
- 嚴重時可能出現食慾下降或體重減輕。
- 長期反覆感染可能損害胃黏膜,增加患胃炎、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的風險。
Q2: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病有甚麼關聯?
A: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多種胃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,包括:
- 慢性胃炎: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幾乎總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(慢性胃炎)。這是因為細菌會刺激胃黏膜,導致炎症反應,患者可能出現上腹痛、脹氣或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- 消化性潰瘍: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細菌破壞胃黏膜保護層,使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蝕黏膜,形成潰瘍。
- 胃癌:長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被認為是胃癌(尤其是非心源性胃腺癌)的重要風險因素。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慢性炎症可能導致胃黏膜萎縮、腸化生,進而增加癌變風險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I類致癌物。
- 功能性消化不良:部分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狀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,根除治療可能改善症狀。
Q3:請問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渠道是甚麼?
A:
- 飲食習慣:常見的感染途徑包括進食或飲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、共用餐具或不潔的飲食習慣。
- 衛生習慣:衛生條件較差的環境,如缺乏潔淨食水或不良的個人衛生習慣,會增加感染風險。
在香港,雖然整體衛生水平較高,但家庭內的密切接觸或不當的飲食習慣仍可能導致傳播。通過了解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途徑和症狀,公眾可採取預防措施,如改善飲食衛生、保持個人衛生,以降低感染風險。
